目前分類:記你心事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好不容易,透過電腦上的播放工具,把《中國往事》給看完了。劇情沒有什麼,中國往事不過是個點綴。中國的影視文學家是越來越有頭腦了,也能夠拍一些富有哲理的電影了。

 

ch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看《中國往事》這部電視影集,最讓人無法理解的,就是放在曹如器房中的那口圓甕裡的煲湯。你在不到幾集之中,一定會被提醒這口甕裡的煲湯存在著。最玄的是,曹如器一天到晚都特別叮嚀,不能讓煲湯的爐火熄滅。這口圓甕裡的煲湯,可是不時會加料的,而且不時加的料都是不同的東西。奇奇怪怪的東西都有,第一集裡可是補進曹光滿兒媳婦產後的胎盤,最補的東西。自然,這可能是導演有意誤導觀眾,讓人以為曹如器煲湯是為了進補用的。不過,其實也沒有錯,這口煲湯本來就是在精神上補腦用的。

 

ch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視劇集《中國往事》內的要角曹如器,名字真的取得太好,也太有哲理了。這個名字該不是隨意取的,也不是心血來潮取的。這裡肯定含有深刻的用意。曹如「器」的「器」這個字,可以拿來當動詞用,也可以當成名詞用。許慎的《說文解字》說,「有所盛曰器。」裝東西的用具,就是器;能夠用來裝東西,也是器。如器,顧名思義,自然是「像裝東西」一樣,或者「像裝東西的用具」一樣。這可真神奇了。曹如器是人,是主體,「他」像裝東西一樣、像裝東西的用具一樣,那不是像海德格的人道主義哲學裡提到的「藝術家」、「詩人」或者「Dasein」嗎?而影集裡老是出現的「那口圓甕裡的煲湯」,不就是要被裝進去的東西,或者被裝東西的用具裝進去的東西嗎?我老覺得,這部影集的哲理跟海德格的哲學很像,從曹如器身上又得到一個印證,連「署名」的巧妙,都可以引發人如此的聯想。

 

ch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自私無比,但這種自私偏不往善的循環發展,它卻往惡性循環死裡鑽。人想不開的時候,都是拿生命開玩笑;不僅僅開自己命的玩笑,也開別人命的玩笑。偏偏就有這麼死心眼的人,也一塊地在意這個。一丘之貉,臭味相投,就這麼兜在一塊。本來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有人響應,就沒得分說了。

 

ch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言文已經是為我們現代中國人普遍丟棄的東西,這是不容置疑的。在中學、大學的課程裡,甚至於在研究單位裡的研究工作中,如果說文言文是這些地方不能不應卯的東西,這也不為過的。在這些地方,把文言文當作生活的一部份,甚至於拿來應用了嗎?答案是沒有。那麼對於用文言文所寫的東西呢?情況是不是也一樣?談這裡的東西就離題太遠了。這個地方簡直是中國現代人生活的禁區,不會有人步入的;連談都是無謂之舉。時下對於文言文仍會有人大啦啦地步入,無非就是著眼於商業利益或者政治需要。剩下的一部份則為附庸風雅,用來裝飾身份地位用的。什麼時候文言文會變成中國人生活的重心,不可或缺呢?這大約只能夠是個人心頭太過奢求地懷著的希望,或者午夜夢迴無心地在腦中做做的夢吧!這種情況真應了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在《權力的意志》(The Will to Power)裡嘲弄那些學者所說的話︰「在有關知識的這個領域裡,學者就是牛群般的動物——因為他被命令去做,而且因為其他在他之前的人已經這樣做,他才調查研究——。」文言文在中國的情況,也是如此。文言文的不幸,是中國現代人最大的不幸之一。文言文在中國被普遍丟棄,也是現代中國人所丟掉的最大宗的祖宗遺產之一。整理「國故」,已經是近一百年前的聲音了;現在聽起來好似空谷迴音,但迴蕩得這麼微弱無力,也透露些許的無可奈何。哪怕這些東西古聖先賢明擺著,說它是「讓國家開始發展的東西」(「國故」是也),也還是沒有人在乎。中國人整體上精神已經麻痺了,現在你怎麼用針刺他們,他們也不會有感覺的。古人又算得了什麼。

 

ch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17 Thu 2011 04:50

「道」(Tao, Way)是中國人最常在文章裡看到的詞語,也是最常放在嘴上談的詞語,又是絕大部份的中國人最不熟悉的詞語。中國古代的有識之士在寫文章裡,「道」是要放在文章之前開始提到的課題,也是思想中最重要的中心主旨,又是在文章最後結尾會歸結的結論。古時中國的有識之士生活不能脫離「道」,不能須臾忘卻「道」的存在。中國人的禮儀典章制度、中國人的倫理規範、中國人治國安邦的根本、中國人安身立命之道,甚而主宰中國人生命來世輪迴的機制,全部都以「道」為核心。「道」是古時的中國有識之士耳熟能詳的東西,「道」也是古時中國有識之士心照不宣的東西。所以在古時的中國識者都把「道」說得相當簡要。《說文解字注》說,道者,「所行道也。」《爾雅.釋宮》說,「一達謂之道路。」《詩.小雅》稱︰「周道如砥。」《前漢.董仲舒傳》說,「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又《廣韻》說︰「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易.繫辭》講得更加清楚︰「一隂一陽之謂道。」至於「道」是什麼呢?這些說詞仿佛是像霧裡看花,沒說得非常明白。春秋戰國時代的韓非子在解釋《道德經》時,談到「道」的地方,說得有些接近。可他同樣是不知其所以然也。他是這樣說的︰「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而除了這段話,有關「道」的其他內容他就說不出什麼道理來了。古人的文字言簡意賅,其實都是話中有話,義理中帶著義理的。你要是沒有解開其中的關鍵義理所在,那麼一大串接下來可引伸出來的義理,就會變成胡說八道了。這些絲絲入扣,綿延相繫的理路,就猶如盤綜錯節般地複雜,讓你摸不著頭緒。沒有掌握住線頭,那些枝節的發展是理不出來的。總結古人所說的「道」,不過就是「自然天地的義理」這麼一句話。所謂「自然天地的義理」,說的是被放在人的心裡的那些「自然天地的關係或者聯繫」。因而「道」即是「被人擺在心裡的自然天地義理」。這樣的「道」,自然是「道路」、「方法」或者「理」、「義理」、「合三才萬物共由者」和「適于治之路」。可即使是這樣,這麼簡單的一個詞語「道」,仍然是一篇涉及天下的大「道理」,洋洋灑灑的大「文章」,非「自然天地的義理」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就說完了。所以它不是一段簡單的文字,它是已然生產出來的、包含萬事萬物的自然天地義理。把「道」稱之為「道」,這個「道」已經都是總結萬事萬物、屬於「結束部份」(the end)的產物;它當然不是處在「起點部份」(the beginning)的東西。古人在論及「道」時,都是藏著這個秘密的。以「道」為基礎的後來一切衍生的解釋或釋義,也都是以完成了的「道」為基礎來說明的。甚至於未來的更多發展和創造,同樣都是以完成了的「道」為基礎來說明的。不知其所以然來的人,在這裡就會「中計」。但這裡並沒有陰謀,這是文字的「設計」(design)或「設置」(place)使然。這也是一般在文字或者在思想裡被隱藏起來的「秘密」。因為古時的聖賢哲士多半在自然天地走完一圈後,才會把這個「道」一點一滴地擺在「知識」(「心之所存」、「心所之也」——「把能夠放在心裡的東西放在心裡」)的這個架構上,然後再把它給表述出來的。至於「道」被擺進了多少,又被怎麼安排,全看這些古人的「道」行而已。同時能夠把「道」說出多少,又怎麼給表述出來,也全看這些古人的造詣。我們要從古時的聖賢哲士這裡學東西、長智慧,其實也就是向這些古時的聖賢哲士「問道」罷;因為這裡確實如《前漢.董仲舒傳》所云,為「合三才萬物共由者」」。沒從這裡出發,你哪來知識,又何來頭腦呢?而沒有「問道」,即無所謂「論道」這回事,自然你是不會「知道」的。我們平常人常說的「知道」,那是完全不知其所以然的瞎說。我們平常人常說的「求知」,那也是完全不知其所以然的白話。

 

ch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17 Thu 2011 04:16
  • 序言

「序言」(preface),又稱「緒言」或「叙述」。這個詞語,無論中外,遑論古今,好似都為一種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用語。在學術領域裡,有關「序」的這種場合,更屬常見之事。有人為文既罷,趨炎附勢,或作登龍之術,不免隨俗,就恭請所謂年高德劭或位居權貴者作篇「序」。而這些所謂年高德劭或位居權貴者樂得有人吹捧或依附,居然也忝不知恥,大啦啦地揮筆起來。作序,在這裡是跟「題詞」(dedication, foreword)或者「署名」(signature)的情況是一樣的。不明究理、不知底隙,無論請人作序者或為人作序者,都要大鬧笑話。這裡可講究具有可見真章的本事,非權高位重或所謂年高德劭即可為之。曾見好些書籍正文部份文抄公,序言卻恭維其作者為天下第一才子,捧上雲端。這檔情事豈非自白兩造皆為混世魔王嗎?指著和尚罵秃驢這種事,別人說說、指指點點就算了,好端端的人無故竟自殘起來,自己尚且一付天真無邪的樣子。天底下還有這等可憐復可笑的事嚒?有人好為人「師」,鬧的笑話跟這裡的情況如出一轍︰同樣都是不識「字」。

 

ch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作(writing)是神來之筆」;這句話無限瞹眛含混,它包含著兩種完全相反的意思。而且這兩種完全相反的意思之間隱藏著一種秘密。很多人都以為,寫作是信手拈來的一件事。也就是說,坐下來,拿起筆,就能夠進行的一件事。但這並不是人人皆能進行的一件事,也不是凡夫俗子、庸俗貧乏之人就能夠為之的。可見這裡隱藏著一件不為人知的東西。這種不為人知的東西,也不見得能夠寫作的人都能夠瞭解的。這件事確實是秘密,不過,其實也不是秘密。這樣說,僅僅是因為這件事情在進行寫作之初根本就是要加以瞭解的一件事情,但很多人,甚至於進行寫作之人完全不去瞭解寫作的本質,也不知其所以然,方有以致也。有很多以寫作為生的人,他們恍恍忽忽地大概知道包含在寫作這裡頭的一點點義理,可他們大部份人也不見得都把這道理給摸清楚了。有所謂的「江郎才盡」、「文思枯竭」,這些詞語裡頭其實也就隱藏著這種義理。唯獨很多人不知其所以然吧。這樣一來,不是秘密的事情也變成了秘密。

 

ch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種精神的「譫妄狀態」(delirium, délire)並不是一種病理,或者精神反常的狀態。反過來說,它卻是理智的一種最高超的表現,也是智慧的一種最高的結晶。這種狀態是人類科學、知識和創造等等領域不可或缺的一種情況,可不是人人身上皆可能產生這種境界。這事更不可能發生在平庸無知的人身上。「譫妄狀態」在許許多多文學、哲學、心理學等等學問裡常被提出來探討,尤其是哲學和文學。它是身為謬斯(Muses)者(即詩人們)不可或缺的一種組成成份,更是哲學家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元素。但恰似每一個人都有一付身軀但至今沒有多少人瞭解它一樣,這種狀態也是至今被談論得最多,然卻絕少人把它給說清楚的。巴太宜(Georges Bataille)曾在幾本書裡討論過這個主題,他可以算是這方面的權威,不過最後弄得自己還是不明不白。他在《罪惡狀態》(Guilty)裡百般無奈地說︰「我想要盡可能清楚地把有關『出神狀態的手段』部份說清楚。我還不曾做得非常成功,但我已經嘗試過了。」雷塞庫勒(Jean-Jacques Lecercle)同樣出過一本專著《通過哈哈鏡的哲學》(Philosophy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談論這個觀念,也是不知所云。這個課題有這麼難嗎?——套句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最喜歡用的字眼來說——「確實如此!確實如此!」你可以翻一翻文學史或哲學史,細數一下各領風騷的那些當代人物,就會知道這話一點不假。這個課題跟「創造力」(Imagination)是同一個東西,惟僅僅是因應不同狀態或者不同領域而為人以不同的語言記號來表述而已。可也正如同「創造力」在人類至今的科學史上是一道謎題一樣,這個課題當然也是一道謎題。每一個人,包括哲學家和文學家們等等,都對「創造力」這個術語朗朗上口,不過講明白的人就數不出幾個了。大家都知道,沒有「創造力」,什麼樣的科學、哲學或文學都產生不出來,但對這個狀態就是仍弄不清楚,可以說,簡直傻了眼。這個情況自然同樣發生在同一種現象的「譫妄狀態」上面。

 

ch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女俊男,大家都喜歡欣賞;尤其是美女,更尤其是裸體。當然,更好是含有色情成份。而且如果也能夠進一步接觸一下,或者領略一下,也不錯。在我們這個塵世裡,這些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惟從古到今,不管中外什麼地區,就是有一個尺度存在。在某種界限之內,某種地段之內,是容許的;超過這種區域,就不被容許。在這種界限內,類似色情這種成份,被視為是蛇蠍毒藥,法律明文禁止碰觸。可你說是蛇蠍毒藥嗎?這種東西卻是絕大部份人都喜歡碰觸的東西,有的人如果有機會,還是躍躍欲試。而且這種成份,從古到今,無論中外,同樣禁絕不了。因為它根本就跟我們的生活連成一體,分割不了。現在文明禮俗把它逼入黑天暗地裡,變成只有在黑暗髒亂的地方才能夠出現。

 

ch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的人臉皮都比較厚,什麼事都講在嘴裡,不管能說的或者不能說的。原本就是只能夠做,不能夠說出來的事情,連這也說了出來。即使有些時候說出來,也沒有關係。但偏偏沒有做到,也沒有這種內容,還說出來。空嘴嚼舌,自然是空。本來有些事情不說,沒人知道。說破了,讓人知道,知道那是空。結果就更沒有希望。這樣的一些事情,常常發生在生活裡,特別是「愛」這件事。古人都說︰愛在心口難開。現代的人不知是瘋了,還是一點感情都沒有。把愛說在嘴裡還不算,有時還要刻在牆上,紋在皮膚裡。好像這就可以掛了保證似的。殊不知,如果連愛都需要保證,那就已經赤裸裸地表明根本沒有愛了;連保證本身都不能保證自身,還保證得了什麼東西。

 

ch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理論或者思想,從歌德以來就被認定是灰色的,只有生活才是常青的。理論往往也被視之為過時的東西,視之為不能夠適時應用的東西。但這是對於理論莫大的誤解,也是從來就不知何謂理論,何謂思想者常步入的歧途。用這種方式來看待理論,是絕不可能從理論得到什麼真知灼見的。懶人常常是項間戴理的糕餅都散得食之,而理論界或研究理論者如果也如是看待理論,也就類似這類的懶人了。理論或者思想完全不是這種性質。理論或者思想就如同尼采所說的一樣,它或它們從來都是「不合時宜的」(untimely);打從理論或者思想一出現,它們就是這樣的一種性質。不合時宜,或者落後於時代,自是它的本質,無得分說。它完全無視於「伸手拿來」的這些人的需要的,它也絕對不可能去滿足他們。因而理論或者思想的意義就全然不在這裡,無知的人要想從理論或者思想這裡求得他們所想要的東西,當然是奢談。理論或者思想的意義在於提供我們思想的養料,啟發我們,讓我們獲得前人多種多樣的奧援。因為有了這樣一種性質的理論或者思想,才讓我們更容易面對此岸世界,而無需單單獨鬥,顧自如同可憐蟲一樣,僅僅只能仰賴我們這一世代人獨有的力量。大家都知道,團結就是力量。在理論或者思想領域裡,這個道理仍然適用;無論是同時人的齊心協力或者不同時代人的同舟共濟,在這裡都無分軒輊。道理在於︰從古到今,前人和我們都同樣仍在不同的時空裡,共同在為「成人」的目標奮鬥著,而此岸世界生活著的人類的「知識」(能夠放入心中的那些放進心裡的東西;「心之所存」)卻仍遠遠地不足。前賢和今人同心協力為了唯一的一種思想,這樣一種共同的努力即成為一條終南捷徑,雖然它表面上看來是一條迂迴路線,但這還是一條最為筆直的道路。而這條道路,即是老子《道德經》講的那個「道」——天地義理(能夠放入心中,成就為人的那個道)——的道路。

 

ch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畫一個圓,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這件事不管是從形而上學的方式來說,還是從實際的狀態來說,全都一樣。圓,代表圓融和完美,也是有始有終,結束和開始皆相同,無缺無陷,把事情做得滿滿的。圓,因而怎麼看,都是句點,都是事情的歸結,萬物的依歸。可這不是想做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這要做很多工作,尤其需要很多準備功夫,也需很多成果的積累,否則完美不過是說說而已的一個境界。不過儘管就是如此,完美終究還是一個境界,而且是高超到幾乎無可企及的一個境界。在這世間,只要屬凡人或俗物,總帶有那麼一點的缺陷或不足,所以只要不是神,以凡人或俗物的方式出現的人,也僅僅能夠盡盡人事,披荊斬棘,努力向上而已。剩下來的,就是聽聽天命的份。

 

ch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